在聯考制度下長大的我們,很有可能聽到父母說,不要浪費時間,多讀點書,不要整天想著玩,考個好學校,以後才能找個好工作,才有舒服日子過,你也可能在國中時遇到老師說,現在多花點時間讀書,等考上了高中在玩,在高中又聽到,現在多花點時間讀書,等考上了大學在玩,似乎我們的時間就是只能拿來唸書,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,都是浪費時間,都不該去做。
現在社會的確如此,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,不管什麼工作總是第一個就是問你文憑,問你學歷,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本末倒置,以前有新聞,某個偽造集團被破獲,循線找出了許多偽造文件的買家,其中一個買了大學文憑而擁有了參與考試資格,而且通過考試錄取工作,並且升到主管的人,被公司開除。
有人說這公司做的很對,他本來就沒資格進這公司,也有人說這公司很沒人情,都通過公司考試進來工作好一段時間了還開除他,不過我認為公司可以開除他,但是必須要用"不誠信"或是"偽造文書"來開除,而不該用"資格不符"開除,這揭示了一個很大的盲點,該公司自己設了考試和應試資格,卻有人偽造應試資格通過了考試並且才能出眾成了主管級人物,這表示該考試和資格並無關聯,甚至連工作能力也和資格無關,設下文憑資格限制可能只是為了降低應試成本,或者根本就只是另一種的追求流行。
這種門檻與實際不符合的事很常見,就拿公務員來說,一個可能在本土一年用不到兩句英文的公務員職位,卻需要考過英文成績,一個個赤裸裸的例子在我們眼中出現,但是我們卻無力去改變這種社會意識,我們這幾年的教育改革,改的了制度改不了人心,教材不統一,教學多元化的後果,卻是讓補習班來綜合各家內容再次統一教材,家長為了孩子考出好成績,不得不在學校教一種教材後,把孩子推去補習班填入其他各種教材內容,多元入學開放,卻變成了兩次聯考,我們的價值觀到底哪裡出問題了?這種文憑至上的社會價值是對的?還是根本就只是科舉制度的遺毒?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